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的生产力、竞争力。今年以来,仪陇县纪委监委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职责定位,聚焦县委服务保障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部署要求,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坚强纪律和作风保障。
坚持端口前移,下沉联企解企忧
(资料图)
“经过你们协调,我们已经兑换大额汇票2000多万,感谢你们!”面对前来回访的纪检监察干部,四川东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应冬苟激动地说道。
大额银行承兑汇票不能拆分兑现支付曾是应东苟的一块心病。在一次纪检监察干部联企走访中,应东苟试着反映了该问题。县纪委监委收到问题后,多次召集中国银行等有关部门研判、协调,最终通过“票据池”的方式,帮助东阁科技公司解决了这个难题。
仪陇县纪检监察干部在四川渝源电器有限公司调研督导,了解企业发展及营商环境情况。
为企纾困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去年来,仪陇县纪委监委向县域42家重点企业派出83名纪检监察干部,一对一问需于企,帮助企业解难题。与此同时,在全县推广张贴破坏营商环境“码上举报”二维码,将5000余张“码上举报”海报投放到各重点企业、县政务服务中心、各部门窗口、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公开收集企业困难和破坏营商环境的腐败、作风问题线索,搭建起涉企问题解决“绿色通道”。联合县行政审批局在全市率先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县纪委监委派员到窗口与县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一起值守,确保“该办成的事能尽快办成”。
截至目前,已收集到资金兑付、登记审核、厂房用地、行政执法、金融服务、会议及检查等涉企问题11类230个,点对点反馈并整改问题211个,解释、解决问题19个。
坚持正本清源,整顿作风优环境
“要通过解决一些行业系统、重点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锻造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最终实现仪陇营商环境新突破,为推动仪陇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2022年2月7日是春节收假后的第一天,一场3000人规模的干部作风整顿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在仪陇县召开,该县县委书记郭宗海在会上如是强调。据悉,这已是该县连续第三年在全县开展干部作风整顿。
干部作风是营商环境的“风向标”,营商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干部作风问题。仪陇县将优化营商环境各项重点任务与干部作风整顿有机结合进行综合施治,倒逼干部担当作为,以干部作风优化助推营商环境优化。
以此为契机,仪陇县纪委监委会同县人民政府制发《县人民政府与县监察委员会优化营商环境沟通联络机制》,构建起县政府主抓、监委主推、同步联动抓营商环境优化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在此基础上,坚持自查与检查相结合,督促各级党委(党组)开展优化政商环境问题自查自纠,分单位建立自查整改台账,今年来,自查整改问题386个。明确县纪委监委第一纪检监察室为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办公室,牵头开展专项监督,聚焦基层一线单位、岗位开展惠企政策落实等营商环境专项监督检查、明察暗访12次,发现并反馈整改问题86个。
坚持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开播《作风建设进行时》节目,在线介绍优化营商环境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开播《阳光问政》节目对各级各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通报曝光和线上问政。今年来,已先后有25名相关单位负责人接受在线质询。
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拳”,全县党风政风蔚然一新,干部队伍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精气神明显提振。
坚持靶向施治,“清源断链”强震慑
要营造良好的投资兴业环境,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案件查办必不可少。近年来,仪陇县纪委监委坚决查处党员干部在服务企业中利用职务之便贪污侵占、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干预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的行为。
今年以来,连续出台《仪陇县优化营商环境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仪陇县规范政商交往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正面负面清单》《关于约谈涉企案件承办人的规定(试行)》等制度规定,进一步明确破坏营商环境的责任划分和问责情形,厘清政商交往的底线和红线。将优化营商环境纳入十四届县委第一轮巡察,对发改、行政审批等13个优化营商环境专项小组牵头单位开展专项巡察,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17个;督促县司法局对县自规局等9个单位涉企行政处罚案卷开展质量评查,对发现的11件明显处理失当的案件及时督促纠正,坚决查处和纠正行政执法、司法部门违规行使自由裁量权等破坏市场法治环境的行为;督促驻县公安局纪检监察组和驻县人民法院纪检监察组提醒约谈涉企案件承办人、分管领导55人次,切实防止办案人员借办案之机干预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截至目前,已查处破坏营商环境有关问题12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3人。
“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当前干部作风和影响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抓住要害、精准发力、集中突破,精准惩治破坏营商环境行为。”仪陇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罗武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