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34中有自己的公众号。体育馆坍塌前一天,他们发了女排姑娘们在省里比赛的喜报。
【资料图】
人们期待学校能对孩子们的遇难说点什么,但是他们一直都没说。孩子们“头七”的日子,他们终于发了官方通报。
标题使用三个感叹号想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有朋友指出“致我校体育馆坍塌事故罹难师生”这样的表述是不合适的,因为他们已经不在了。更合适的说法是,致学生家长和全社会关注这起事故的人。
我认为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个标题和核心句子,都没有主语。“七天来,痛揉碎了山河”,到底是谁的痛?而且主语是“痛”不是人,实际上抽离了那个最重要的问题:谁应该对这起灾难负责?
这样的通告只有煽情,没有任何有意义、有分量的思考和反省,也没有对家长的抚慰。标题和内文中的叹号,就更像是一种空洞的叫喊。
更可悲的是,有网友搜索出通报中的核心句子,“痛揉碎了山河……”其实是抄袭:
我能够想出具体的场景:校领导说马上就头七了,还是表达一点吧,安排一个工作人员负责。他在网上搜一下表达悲伤的句子,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作文。
这个场景的核心是校长或者更上面的人在“布置工作”。这让人想起当地教育部门不久前召开的安全工作会。一切都是布置、安排,而谁都没看到教育局旁边学校的工地。
领导是这样“安排”,而下面的人则通过搜索和抄袭来帮领导“表达”。这就是当地的氛围和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体育馆出事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一切都是“高尚”的、虚假的,只有孩子们的生命是真实的。当一个学校的校长、老师都无法正常说法,他们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
我不想仅谴责齐齐哈尔那个学校的校长和上级,因为很明显,这种“语言风格”并不是只有齐齐哈尔才有。
很多人都从不敢说、不能说,最终变成“不说,不会说”,我们正在和自己的母语分离。
活在真实中,努力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对每个人都变得无比重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