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田海俱中熟,处处人家足稻鱼。”这是南宋诗人刘克庄在他的诗《三和》中,描写当时人们在进行稻田养鱼后喜获丰收的场景。我国稻渔综合种养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2000年前的汉朝,而从有详细文献记载的三国时期算起至今也有1700多年。


(资料图片)

而在浙江省的丽水、温州等地区,早在上千年前,稻渔综合种养就已经十分普及了,当地许多山区农民纷纷在稻田里养鱼、养虾、养鳖,而丽水的青田县更是我国稻田养鱼的发源地之一。追溯青田县的稻田养鱼历史,从现有史料来看,最早可至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青田置县,至今已有1300多年。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2年),《青田县志土产类》中记载“田鱼有红黑驳数色,于稻田及圩池养之”,是有关青田稻田养鱼的最早文字记录。2005年4月,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列为全球首批五个、亚洲唯一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近年来,浙江省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稻渔综合种养。当地政府自2019年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百万工程以来,至2022年底,稻渔推广面积达65万亩,亩均效益2000元以上,建成省级重点县13个,重点基地163家,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为进一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最近,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又印发了《浙江省推进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浙江全省将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重点县12个、省级重点基地120个,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20万亩以上,实现亩均产出水产品100斤、稻谷1000斤(山区或特种水稻800斤),亩均增收2500元以上。到2035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并巩固200万亩,稻渔全产业链发展基本成熟,实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规范、产品优质、产地优美、产区繁荣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那么,广大农户在进行稻渔综合种养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呢?该注意哪些问题呢?该掌握什么样的技术要点呢?为此,本报对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专家进行了专访。一起来听听他的建议。

“稻渔综合种养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开挖面积占稻田比例在10%以内)或根据季节稻—渔轮作,构建共生互促系统,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具有稳粮增收、生态安全、质量安全、富裕百姓、美丽乡村等多重效应。目前我省主推有稻鳖、稻虾、稻鱼、稻蛙等模式。”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科研推广科副科长、高级工程师贝亦江介绍道。

对于种养过程中的技术要点,贝亦江给出了如下的建议:

第一,稻渔综合种养场地应选择环境安静(主要是稻鳖)、水源充足的稻田,土质以保水性好的黏土壤土为佳;需符合水稻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和渔业水质标准。

第二,根据不同养殖品种,做好田间工程改造,包括沟坑、田埂、进排水、防逃设施的设置,开挖面积不得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

第三,对于水稻栽种,要选择抗病虫能力强、叶片角度小、透光性好、抗倒性强、成穗率高、穗大、结实率高的优质高产品种。稻渔共生田块应采用机插或人工移栽方式以减少杂草,种植密度应稍小于水稻单作,一般杂交稻插种密度控制在9×(7—8)寸,插足0.8万—1.0万丛/亩,每丛1本—2本;常规晚稻种植密度控制在9×(5—6)寸,插足1万—1.2万丛/亩,每丛2本—3本。收割前7天水位降到田面以下。稻渔种养田块应比单作稻田减少施肥次数和施肥量,根据养殖密度和土壤状况酌情施肥,可采取一次性基施的方式。应减少农药的使用,禁用对水产品有害的农药,采用绿色生态防控措施为主,必要时使用高效低毒农药。水稻秸秆宜还田利用,促进稻田地力修复。

第四,对于水产动物稻田养殖,宜选择适合稻田环境、抗病抗逆、品质优、易捕捞、适宜产业化经营的水产养殖品种,如中华鳖、小龙虾、青虾、红螯螯虾、田鱼、禾花鱼、泥鳅、河蟹、黑斑蛙以及拟穴青蟹等。应结合水产养殖动物生长特性、水稻稳产和稻田生态环保的要求,合理设定水产养殖动物的最高目标单产。渔用饲料质量应符合NY 5072的要求。稻田中严禁施用抗菌类和杀虫类渔用药物,严格控制消毒类、水质改良类施用。

第五,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发挥稻渔互惠互促效应,科学设定水稻种植密度与水产养殖动物放养密度的配比,保持稻田土壤肥力的稳定性。稻田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宜少施或不施用化肥。稻田病虫草害应以预防为主,宜减少农药和渔用药物施用量。水产养殖动物养殖应充分利用稻田天然饵料,宜减少渔用饲料投喂量。

第六,对于模式运营方面,鼓励规模化经营,经营主体宜为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行标准化生产,宜根据实际将稻田划分为若干标准化综合种养单元,并制定相应稻田工程建设和生产技术规范。推进品牌化运作,建立稻田产品的品牌支撑和服务体系,并形成相应区域公共或企业自主品牌。

“适合浙江全省水稻种植区域,因地制宜选择相应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进行推广。实践中需注意严格控制稻田沟坑开挖比例,注重以粮为主,以渔促粮,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贝亦江介绍道。

(戴鼎威)

初审:李松 责任编辑:赵钰 审核:彭宗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