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定远县以衔接项目为依托,进一步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持续带动脱贫人、监测对象稳定增收。2016年以来,全县共建成经营性项目813个,累计带动17641人增收,其中,脱贫人口、监测对象12092人。

带动发展生产强韧劲

一栋栋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生产流水线开足马力加紧生产……该县藕塘镇乡村振兴产业集中区,立足地方规模种植花生传统优势,围绕从田头到商超,持续做大做强花生产业文章,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目前园区建成11栋标准化厂房,引进以花生为重要加工原料的休闲健康食品加工企业7家,有效带动当地1100户农户,发展花生产业12000亩左右,亩均可实现增收约1000元。


(资料图片)

近年来,该县以带动农户发展生产为重要支点,积极推行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利益联结模式,通过订单生产、农业生产“大托管”、产品代销等多种方式,将经营主体、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紧密联结到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优势互补、协作分工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县已有63个衔接(扶贫)项目,通过发展生产方式带动673人稳定增收,其中,脱贫户、监测对象320人。

带动务工就业铆干劲

“现在好了,家门口就能上班,每月工资4000多,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家住大桥镇大桥社区的脱贫户杨之霞喜滋滋地说道。杨之霞就业的工厂是大桥社区就业帮扶车间,该车间于2020年建成,与入驻经营主体签订了为期5年租赁协议,企业为农户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让附近农户“足不出村”就地就近就业。目前,该车间带动当地群众务工就业128人,其中脱贫户、监测对象41人,年人均增收36000元。另外,企业每年还可壮大村集体经济收益19万元,实现脱贫人口、村集体、企业多方共赢。

近年来,定远县积极推动经营主体通过吸纳就业等方式,建立与农村劳动力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明确要求经营主体要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设立专岗、签订稳定的就业合同,让有劳动力、有就业意愿的脱贫家庭每年至少有1人务工就业,实现稳定收益。截至目前,该县已有202个项目通过务工就业方式带动2607人稳定增收,其中脱贫户、监测对象818人。

带动资产收益增后劲

“仓镇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产业集中区建设,通过将资源要素整合集中,推动乡村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农户增收。”仓镇乡村振兴工作站站长李红娜说道。

近年来,该镇立足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积极发动群众支持参与产业园建设,先后从34户农户手中,以亩均38550元的价格征收流转土地220亩。产业园通过统筹土地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建成标准化厂房19栋,先后引进4家企业入驻园区,经过发展,已有3家成功申规,目前产业园年产值约2个亿,年税收200万元。目前,产业园已带动300余户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其中脱贫户30余人,月均工资4000—6000元不等。

当地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就业实现双重收益叠加,进一步巩固拓展了脱贫成果。定远县积极引导支持农户特别是脱贫户、监测对象以资金、土地、房屋、技术入股经营主体等方式获得收益,让农民成股民、资金成股金。目前,全县已有347个项目通过资产收益方式带动5521人稳定增收,其中,脱贫户、监测对象2592人。

“通过完善衔接项目联农带农方式,持续拓宽农户增收渠道,让更多的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钱袋子’鼓起来、生活富起来,真正享受到衔接项目带来的红利。”定远县乡村振兴相关负责同志介绍道。(盛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