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夜间到4日,我市迎来今年以来首场强降雨,全市平均降水量达到32毫米,对于出现旱情的青岛来说,这无异于是一场“喜雨”。近三年来我市降水持续偏多,属于“丰水年”,仅2022年全市平均年降水量就达到1000.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超过100亿立方米。
(资料图)
观海新闻记者从市水务管理局获悉,我市充分利用水库、河道、闸坝等水利工程科学储蓄雨洪资源,统筹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区域外调水、非常规水等各类水资源,促进多水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支撑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营商环境奠定了水安全保障基础。此外,我市积极研究做好城市“水”文章,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想方设法利用好有限的城市雨水资源,优化城市水环境、水生态。
974.2毫米、821.8毫米、1000.3毫米……自2020年开始连续三年,青岛迎来丰水年,年均降水量偏多,折合降水总量超过或逼近百亿立方米。实际上,青岛水资源量年际变化剧烈,连丰连枯交替出现,2015年至2018年连续4年遭遇严重干旱,青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过691.6毫米。
对于青岛来说,除了海水淡化、中水等非常规水源,其他水资源主要就是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地表水主要是客水调引、河川径流和水库蓄水。“我们充分利用大中型水库、河道、闸坝、塘坝等水利设施,在降雨时及时储蓄雨洪资源,尽量多存水、多蓄水,以满足全市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市水务管理局高级工程师胡萌告诉记者,去年全市用水量达11.9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就有8.18亿立方米,地下水2.22亿立方米,这些全部来自雨水。
在丰水年,青岛降水总量近百亿立方米,即使干旱年份也有数十亿立方米,为何还一直缺水呢?“降下的雨水从总量上看不少,但能被储蓄利用的雨水还是有限的。”胡萌表示,青岛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不利于雨水的直接收集回用,譬如径流量年内变化剧烈,季节性特征明显,全市汛期天然河川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64%~88%,而径流量多由台风、暴雨洪水形成,一半以上降水形成的径流无法利用直接入海,容易开发的河川径流量大部分是河川基流量。
根据全国第三次水资源评价成果,青岛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7.69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1.1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86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5%。近年来,市水务管理局着眼为市民群众提供优质充沛的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针对全市水资源禀赋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引领,按照“四水同治、五水统筹”工作思路,系统谋划城乡一体化水资源保障体系,持续推动青岛现代水网建设。
“青岛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在统筹本地水、外调水和非常规水源的前提下,不断扩大本地水源挖潜利用,本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全市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41.6%,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胡萌介绍,近几年降雨偏多,本地雨水蓄水量大增,其中23座大中型水库蓄水量一度超过6亿立方米,调引长江、黄河水明显减少,在枯水年的2016年至2020年使用客水均超过4亿立方米,2021年、2022年使用客水分别为3.52亿立方米、3.3亿立方米,我市通过综合措施,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全市供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除了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其实早在多年前,我市就开始积极研究和布局城市雨水的综合利用。受到用地限制等制约,城市中大兴水利工程并不现实,海绵城市建设则在雨水调蓄利用上收到明显成效。2016年,青岛市入选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选择李沧区西北部面积25.24平方公里的老城区为试点区,采用“海绵+”建设模式,开展了一大批涉及小区、公共建筑、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河道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程,尝试让城市逐渐形成一个良性的水循环体系。
根据实时监控数据显示,在布设监测设备的试点区内,雨水总体径流控制率为81.88%,也就是说,有超过八成的降雨被“海绵”吸住,起到较好的错峰、缓释、渗透、蓄存功效。目前仅试点区的雨水资源年利用量就达147万立方米,相当于“留住”一座小型水库。除了试点区域,青岛在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治理城市水体环境、优化自然水文生态格局、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加强雨水资源调蓄利用等,目前全市累计建设海绵城市达标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在应对城市内涝、削减城市雨洪风险等方面发挥作用。(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责任编辑:孙源熙
(作者:吴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