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邵震宇 见习记者 胡璇 陈翔 实习生 王想曦
(资料图)
稻在田中长,蛙在稻间叫。近段时间,走进浪川乡桃源村稻蛙共富示范基地,只见绿油油的水稻一片挨着一片。放眼望去,一块块四四方方的稻田被绿网围起,田埂两边分别开辟出一条长方形空地。中间种稻,四周养蛙,勾勒出一幅“稻蛙”立体生态种植养殖的富美新图景。
今年以来,浪川乡积极改跑道、寻出路,在去年“稻+蛙”双丰收的基础上,引进杭州千岛湖稻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试点发展“稻蛙共生”现代农业,通过立体生态种养,实现农田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眼下,全乡7个种养村统一购买蝌蚪蛙苗,由公司统一提供基建指导、育苗供苗、技术培训、病虫防治、信息咨询等全链条服务,技术员一天两次到各村基地巡检指导,提高了种养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整个稻蛙养殖,我们是利用了稻和蛙共生的原理。稻子能给青蛙提供一个营养潮湿的环境,青蛙可以给稻子提供一些有机的肥料。这样一来,稻子可以提升几倍的价值,变成了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绿色、有机、生态的稻米。”杭州千岛湖稻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管徐铁军欣喜地告诉记者。
蛙护稻,稻养蛙。“稻蛙共生”项目采用“一田两用、一地双收”的稻蛙兼作方式,按照政府规定,九分种稻一分养蛙,构建了一个“蛙吃虫、稻遮阴”互为供给的生态系统,从源头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也提升了稻米的质量和产量,实现稳粮和增收双赢。
浪川乡桃源村党支部书记叶辉介绍,他们村今年共发展“稻蛙共生”项目35亩,按每亩成蛙产出量2000斤、每斤成蛙兜底销售15元计算,35亩稻田的效益大概有70多万元。
在去年首推桃源等3个经济薄弱村试点发展“稻蛙共生”现代农业的基础上,浪川乡今年将“稻蛙共生”项目扩面至7个村230亩,一体化推进“研—育—产—销”全产业链发展,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000万元,为7个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260万元。
成片的稻蛙田不仅成了“致富田”,也成了促进浪川乡农业产业发展的“生态田”和“休闲田”。目前,浪川乡已统筹资金加快推进稻蛙生态主题公园和稻蛙共富工坊建设,相继开拓了餐饮、垂钓、研学等“稻蛙+”农旅融合项目,推进稻蛙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致力通过党建联建将“稻蛙共生”产业打造成为具有更高产业价值链、更强整体竞争力、更大共富带动性的现代化产销共同体。
千岛湖新闻网编辑:章新建 马峰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