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到何洪一篇文章,议论宝应的“荷藕节”,提出好几个小问题,引发思考。这个节要不要更名,宝应旅游的宣传口号要不要改动,节日期间怎么做到城乡联动,甚至提到节庆这一天要不要放假等问题。老华觉得老何的思考够全面、够深刻,为家乡的旅游业,以至经济发展做了认真的思考。想当年,宝中体育场的开幕式一票难求,后来就一步步到了今天成了鸡肋。究其原因,跟我们宝应当初设立荷藕节的初衷不无关系。如果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把文化挖掘和展示只当做工具,那注定是走不远的,成了今天这样子,即是必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正在热播的《平凡之路》带火了一个词:“低质量勤奋”。撇开剧中情节不谈,就这个词本身我觉得提得确实很有见地。一直以来,包括古人都提倡一个“勤”字,我们小时候受的教育也是,似乎勤奋可以“治愈”一切。但是静下来一想,勤奋确实又不是万能的,天赋、技巧有时候更显重要,更何况如果方向错了,勤奋反而会增大失败的可能。说到原词“低质量勤奋”,其实讲的是一个“效率”问题,多少工作在人们的重复劳动中久不见功,多少人在拖拖拉拉中消耗时间。如果我是公司老总,我情愿要一个很快就完工能早早回家的下属,也不要一个天天加班却收效甚微的员工。
3.一年一度,又高考了,照例是铺天盖地的相关信息,其中有一种信息未见减少,反而越演越烈,这就是“讨利市”。考前要去庙里给文殊菩萨烧香;给考生送糕粽;送一个装帧精美的本子和一支笔……考试当天,送考的亲人穿旗袍、马甲,甚至衣服颜色都是特定的。今天又看到考生一溜排去摸维持秩序的警车号牌,因为车牌号有985几个数字,还统一手拿一朵向日葵。等等,不一而足。老华不是完全反对这些仪式,但凡事都应该有一个度。小孩把心思不用在平时,家长把心思不用在照顾小孩生活、确保考程安全上面,每年这个时候就挖空心思搞这些异类八怪的名堂,不好。这段时间,全是这一类关于高考的信息包围着我们,不好。
4.回家的时候,有时候要从小区最高那幢楼的西侧经过。前几天,刚靠近楼体的时候,听见前面“噗”一声闷响,忙抬头看,一个不小的垃圾袋从天而降,落在前面不远的地方。再抬头向上看,因为离墙太近,看不到哪扇窗开着哪扇窗关着,也就无法判断是谁家扔下来的了。遇到这种情况,没被砸中就默念一声“阿弥陀佛”,砸中了,只好他砸我,我告他,互相伤害了。那样大家都麻烦,所以自律一点,相安无事,多好!
5.最近,看电视剧《父亲的身份》。看着看着,记忆就被激活,原来六七年前就看过了。想放弃,但正是精彩的时候,就忍了忍,再看看,结果在不断的回忆中坚持看完了全集,因为这次看的感觉和当年初看时明显不同。尤其对徐安妮这个角色的认识就几乎是颠覆性的。记得初看时,我和夫人看到安妮的表现就讨厌,觉得真是太不懂事了,太幼稚了,这个角色太失败了。现在看时,忽然醒过味来,十几岁的女孩子,不正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吗?仅仅因为替主角的命运担忧,就无端责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到底是她幼稚还是我幼稚啊!哈哈。
最近精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