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晒出这样的聊天记录:自己分享欲爆棚的父亲在家族群滚动分享各种生活点滴,却应者寥寥,最后愤而退群。

当分享欲遇上免打扰,当说不停的嘴巴碰到想静静的耳朵……一个伤了心的父亲背后,是数个"冷清"的家庭群。这似曾相识的场景,引起了许多网友的情感共鸣,不少网友表示有着类似的情况和经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退群后心里有点失落

但也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

这位"退群爸爸"表示,群里最热闹的时候是刚建群后的三年,"那时候每天都会有人互动聊天,早上互道早安,同时也会分享自己今天的工作、生活,所以我觉得建立家庭群是一个很好的增进感情的方式"。

热闹之后,归于沉寂。不知何时,群里的亲戚们大多处于了"潜水"状态。

"退群爸爸"在群里分享了一则防范诈骗文章,群里一直没人回复。

他说,真心分享得不到家人回应,心里颇感失落,同时也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因为再也不用时时刻刻盯着群聊,关心是否有人回复我了,但也能理解群里的"冷清",毕竟大家工作生活很忙。

"火热期"后

"热闹"渐远,"冷清"更普遍

记者浏览相关话题发现,网友们分享的家庭群聊天情况,包含但不限于这几个特点:以一个家庭为单元的家庭群聊天频率较高,包含多个家庭的群往往聊天频率较低;长辈聊天较多,晚辈聊天较少;同时晚辈常常扮演着附和、喝彩的角色;家庭群中聊天的内容以辟谣视频、防诈视频、"心灵鸡汤"等为主。

家庭群"冷清"的现象几乎是共性,在经历建群最初的"火热期"后,大多群会慢慢降温,发言讨论逐渐变少,甚至最后变为沉默。

也有人坦言,家人分散在不同地方,每天忙着自己的生活,不可能对每条分享都逐一回复。更何况,大家个性不同,有些人分享欲太强,而有些人偏爱清净……

人情亲情交织,或许难言其中孰是孰非,但一幕幕似曾相识的场景背后是家人深沉隐秘的内心独白。当越来越多的生活与思绪寄寓在移动互联网之中,精神赡养、数字陪伴也应当成为家庭成员的必修课。

听懂父母的潜台词

做好"精神养老"

一网友刚起床便看见老妈在家庭群里发了个帖子:《这五种碱性食物是癌细胞的死对头,坚持吃……》,他回复了一句:"都辟谣了,别再转了",发完他就洗漱去了。没想到,很快,妈妈私信他,认为不应该在群里公开质疑她,一通数落后,被以三姨为群主的家庭群踢出了群,三姨还在私信里跟他说,"你妈为这事气得都抹眼泪了"。

尽管这个网友本无恶意,纯粹是说个事实,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想象空间还是易伤人心,这也让更多人反思与父母、长辈、亲戚的沟通与交流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年轻人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老年社会学认为,人的衰老是双重的,除了我们更容易关注到的身体变化外,精神层面也同样值得关注。

很多老年人有这样的心结:昔日是家庭的"顶梁柱"今天却变成"重点保护对象",被需要得少了,在家庭中的价值感也弱了。面对衰退的身体机能,老年人渴望认同的心思不比年轻人少,但难免因为儿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而让被倾听、被看见、被认可的机会越来越少。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更能理解为什么总会有顶风冒雨跳广场舞的叔叔阿姨、颤颤巍巍也愿意照看孙辈的爷爷奶奶、还有即使应者寥寥,也言说不止的银发一族……

可以说,让老人在吃得饱、穿得暖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葆有自我效能感,离"人老了不中用了"远一点、再远一点,是精神赡养不可或缺的课题。

感念父母、孝亲敬长的心

永不离线

在无数个叫"相亲相爱一家人"和"我爱我家"的家族群里,或许我们不是最活跃的那个,但在内心深处家人永远是我们最柔软的部分。

即便我们不可能做到对家人永远在线,但感念父母、孝亲敬长的心永不离线,听懂父母的潜台词,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晚年生活环境,既是做子女的义务,也是作为社会一份子的责任。

来源人民网综合人民日报评论、红星新闻、青岛新闻网

关键词: